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School of Marxism
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在兰州财经大学建校初期即单独设立的原马列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的基础上,于2008年10月正式成立。学院是甘肃省最早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教学科研机构的高校之一。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弘扬马列、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求实创新、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心;以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实践人才,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将学院办成在甘肃省有重要地位、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基地。
截至2021年3月,学院在编人员47人,专职教师4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3人、讲师12人,行政管理服务人员8人。专职教师中包括博士16人(含在读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
教学方面,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道德与法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5个教研室,1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综合实验室,承担全校本科生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制、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任务。学院还承担全校硕士研究生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博士研究生1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教学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荣获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1人次,甘肃省“园丁奖”1人次,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人次,甘肃省“如何上好思政课‘N+1’”优秀教师三等奖1人次。
学科建设方面,学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一体运行,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个研究方向,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共产党禁烟禁毒史”4个特色研究领域,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
近五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50余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1篇,被《人民网》《光明网》转载 5篇。此外,研究报告被相关机构决策应用5篇,内参被批示2篇。出版《中国共产党禁烟禁毒史》等著作10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社科基金项目13项,获省部级以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如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中国禁毒史、长征甘肃印象、国家调控的历程和原则等研究成果,还分别被中新社、中国教育报、大公报、经济网报道。
1. 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153] |
2. Contribution to emission reduction of CO2 and SO2 by household biogas construction.. [133] |
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基于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 [107] |
4. 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研究 [102] |
5.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embodied energ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n ecological foo.. [90] |
6.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路径优化研究 [90] |
7. 美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4] |
8.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W市的劳动教育调研 [78] |
9.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思想及其启示 [72] |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 [52] |
1.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思想及其启示 [5] |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 [2] |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 |
4. 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优化路径研究 [2] |
5.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启示 [2] |
6. 新时代天祝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 |
7.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视角下 我国民营平台企业劳资关系研究 [1] |
8.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研究 [1] |
9. 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现状与路径研究——基于对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 [1] |
10.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为例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