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的审美召唤
马淑静
2006-05-10
发表期刊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号3页码:20-23
摘要任何文学文本中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它们是激发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本文以德国文论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为主要理论框架,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审美空间及其所创造的丰富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召唤结构 《最蓝的眼睛》 叙述视角 意识流 修辞
DOI10.13805/j.cnki.2095-7009.2006.03.006
URL查看原文
ISSN1672-707X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lzufe.edu.cn/handle/39EH0E1M/6972
专题外语学院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
第一作者单位外语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马淑静. 《最蓝的眼睛》的审美召唤[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23.
APA 马淑静.(2006).《最蓝的眼睛》的审美召唤.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0-23.
MLA 马淑静."《最蓝的眼睛》的审美召唤".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2006):20-2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马淑静]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马淑静]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马淑静]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