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一个理论模型 |
| 邵传林 ; 徐立新
|
| 2014-03-25
|
发表期刊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期号 | 2页码:40-49 |
摘要 | 与具有官方背景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相比,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制度效率,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私人治理机制,这有效地解决了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与道德风险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理进行理论剖析有助于揭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存逻辑之谜。研究发现,信息传递与村庄信任机制、动态及关联博弈过程、灵活担保方式、强道德约束等因素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有效运作提供了稳定的制度构件,但外部经济条件的转变会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治理机制带来不利冲击。 |
关键词 | 非正规金融
私人治理
动态博弈
信任
|
DOI | 10.16348/j.cnki.cn61-1336/c.2014.02.017
|
URL | 查看原文
|
ISSN | 1008-472X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lzufe.edu.cn/handle/39EH0E1M/2131
|
专题 | 金融学院
|
作者单位 | 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
|
第一作者单位 | 金融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邵传林,徐立新.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一个理论模型[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0-49.
|
APA |
邵传林,&徐立新.(2014).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一个理论模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0-49.
|
MLA |
邵传林,et al."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一个理论模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014):40-49.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